流行病学调查员负责追踪每一个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摸清患者发病前的暴露史、接触人群、生活和行动轨迹,患者被隔离前可能接触的人、物;根据病例情况及时采集咽拭子样本;形成准确的流调报告上交给上级疾控中心。
2020年12月23日,沈阳市新增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那之后,几乎每日沈阳都有新增本土病例。人们的心情,都是迫切想知道确诊病例发病前的详细活动轨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行动轨迹究竟是如何被搜集出来的。也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群“流调员”,每天是如何完成追根溯源的。
1月7日中午,《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到身为沈阳市流行病学调查员的沈阳市浑南区疾控中心主任助理李春风,趁着他难得的工作间隙,揭秘他的工作幕后。
一密、二密流调,一小时内完成
李春风的工作时间是早8时到次日8时,24小时待命。
1月5日上午,李春风接到指令:沈阳市浑南区某小区有一确诊病例一级密切接触者,请求流调采样。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他快速前往密切接触者家中,采集咽拭子样本。
“你在接触某某确诊患者后,直到今天隔离前,都去过哪些地方?乘坐哪些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李春风的密切排查工作很快开始,收集信息、登记在册,不到40分钟,就结束了流调过程。这在李春风看来“很顺利”,遇到行程复杂、时间较长的密切接触者最多要交流一个半小时。
当天,沈阳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流调结束后,李春风的护目镜很快有了水雾。
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高伟介绍,沈阳组织了85个流调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疾控、公安、大数据人员组成。他们负责追踪每一个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摸清患者发病前的暴露史、接触人群、生活和行动轨迹,患者被隔离前可能接触的人、物;根据病例情况及时采集咽拭子样本;形成准确的流调报告上交给上级疾控中心。
“当然是越快越好,一级密切接触者、二级密切接触者基本在一小时内完成。”李春风说。流调结果出炉越快,相关部门对阻止疫情传播作出的判断和决策越准确。
要快更要准,李春风对时间节点很“敏感”,不仅要帮密切接触者回忆,还要回溯轨迹。甚至要模拟行程,反复核对细节。为了找出真相,李春风会提示患者与家人沟通交流、挖掘细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轨迹列表,根据列表再快速整理成流调报告。这些流调报告会“源源不断”汇总到区(县)卫健局和市级疾控中心。